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如此赞美师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阳光照在朱蔚文教授的书桌上,透过桌上的玻璃板,一张张朱教授与学生的毕业合影铺满桌面。他笑着说:“这样就可以天天看到自己教过的学生了!”
这位85岁高龄的经济系(现商学院)退休教授,身形削瘦,佝着背,一头白发微微上扬,眼神被岁月淘洗得略带黯淡,却又透露出矍铄的精神和生命的智慧。看着这些老照片,记忆汨汨流出。回首过去36年的教书生涯,他始终把学生装在心上。
1931年,朱蔚文出生在湖南永兴县一个偏僻的山村里。少年成长于旧社会,朱蔚文自小便对“穷苦”二字有了深刻的体会。他至今仍然记得那时自己吃过的常见的菜肴:将在火上烤过的辣椒用杵子捣碎,再撒点盐就成了一道“美味”的小菜。
农村贫穷家庭出生的朱蔚文从小就知生活的艰辛与无奈。每到周末总要到距家十余里的塘屋冲挑煤,秋收时节,不管学业多么繁重都要挑起“背禾”的重担,常被累得直不起腰。祖父与叔叔一直告诫他,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家庭的贫苦没有压倒朱蔚文对知识的渴求,反而激发了他的学习斗志。1942年,朱蔚文毕业于村中八垒初小,1945年又如愿考入永兴县公立初级中学。然而求学之路也并非一帆风顺,中学毕业即失学的他并不知自己应该何去何从,继续学业意味着挨饿与困苦,而若不继续,他不知道自己的前路在何方。
“不如去考师范吧!读师范不要钱,将来也有口饭吃。”母亲的一句话,恍若让黑暗中徘徊的朱蔚文看到了指路的星光。读师范!这是他面前唯一的也是最好的出路。
复习备考的地方是村里的青云庵。一盏青灯,一张桌椅,朱蔚文一伏案便是一整天,庵里的晚钟敲响,朱蔚文才合上眼。这是一段紧张到没有空隙去感知辛苦的岁月,没有参考书,朱蔚文就把中学的教材反复研习,直至所有的知识烂熟于心。白天手不释卷,深夜一闭眼便能梦到自己如愿考上师范。过大的心理压力和超负荷的学习使得朱蔚文患上了严重的偏头疼。皇天不负有心人,朱蔚文从千余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考取了郴州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没想到做了无数次的美梦真的实现了,当时高兴得就连偏头疼都猛地消失了。”
1956年,在湖南省总工会工作了5年多的朱蔚文考取中国人民大学,攻读工业管理专业。作为村里第一个走进大学的孩子,朱蔚文不敢有丝毫松懈。每天早上,天刚蒙蒙亮,他便开始在操场练习长跑,提前半个小时就坐到教室前排座位。即使有休息时间,也总是拿着写有外语单词的卡片学习。朱蔚文最喜欢钻研原著,他花了大半年时间研读《资本论》。每个月25元的“三等调干”补助金,他省吃俭用只留下几块钱来维持最基本的生活,剩下的全部补贴家用。毕业后,朱蔚文和其他三名毕业生一起留校任教,正式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教师。1978年,响应毛主席“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的号召,47岁的朱蔚文携家人应聘来到湘潭大学,从此与湘大结缘。
贫穷困苦的成长记忆,让朱蔚文在生活中总是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自从站上讲台那一刻起,他便关注着学生的家庭情况,遇到家境贫寒的学生总会慷慨解囊。
“有人上不起学,要卖血了!”1990年,朱蔚文在时任系团委书记刘望处得知有学生要卖血上学,心里十分难过。了解情况后,朱蔚文马上联系到要卖血的学生罗某,“小小年纪就卖血,搞坏了身体还怎么学习?”回忆起来,朱蔚文带有三分责备、七分心疼地说道。为了让罗某安心学习,朱蔚文每月从工资中拿钱给他做生活费。后来罗某在外打工,有了收入,便谢绝了朱蔚文的帮助。四年后,得知罗某由于欠学校学费6300元,拿不到毕业证书,朱蔚文又签字为他担保使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归还欠款后的罗某始终记得这位原本素不相识的老师对他的恩情,每年都会给朱蔚文写信问候,回到学校总要带着水果、饼干去看望他。
“毛主席说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就要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这句话被朱蔚文一直挂在嘴边,也是始终践行。自1978年到1996年,在湘大执教的十八年时间里,朱蔚文始终坚持着以“五个一”来要求自己:每年读一本书,做一次调查研究,整理一份教学资料,作一次学术发言,写一篇论文。“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的头脑,才能提高自己的水平,也让自己讲的课更受学生欢迎。”
为这所新生的大学贡献力量,关键是全心全意的育人才。拥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朱蔚文明白,要想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学科知识,仅仅重视学科理论的教授是远远不够的,更要注重实践。于是,朱蔚文带领学生深入工厂,走进企业,在动手操作中验证学习理论。1981年,在他的带领下,刘红科、周振坤和王罗坤等同学对湘潭市的工业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度的调查研究。经过近两个月的探究学习,他们终于写成了《改进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的调查报告,参加全国工业经济社论讨论会。1982年,他们又在湘潭电缆厂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查报告《整顿出效率》,使企业看到管理也是生产力。
朱蔚文印象最深刻的是77级经济学班。作为班主任,他亲自带领学生在湘潭市搞社会调查一个月,同吃同住。这一届学生是文化大革命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他们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工作能力,学习自觉性较高,毕业后工作努力,成为湖南省各条战线上的骨干,涌现出11名厅级干部。
陪伴照顾朱蔚文晚年生活的侄女王月如很佩服朱老的敬业精神。“他对每个学生都特别好,为了让学生们更充分地了解他所讲授的知识点,更生动地讲好每堂课,经常看到他书房的灯到晚上十一、二点还没关。”
几十年任劳任怨地耕耘在教学的第一线,朱蔚文因其对学生广博的爱和兢兢业业的职业荣誉感为人称道。1989年,他成为湘潭大学仅有的两位获得“全国优秀教师”称号的教授之一,同年被授予湖南省优秀教师和湖南省教育系统道德模范荣誉称号。1993年,国务院以表彰其为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突出贡献而授予特殊津贴。
现在,即使晚年的朱蔚文饱受病痛的折磨,却仍然关心着年轻人的成长。他常通过看电脑、电视来了解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件,更喜欢和年轻人聊天讲自己的故事。他总是用 “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两个词来激励前来探望的学生。为给学生做表率,朱老在65岁高龄重拾大学时代学过的俄语,并在职称评定测验中以96分的高分通过,在学生中引起不小的反响。
朱蔚文教授的许多学生谈起对老先生的印象,总忘不了他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教育理念。正是秉持着这一教育理念,在湘大执教期间,朱蔚文对经济系的教学改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1977年中美外交关系的缓和,中美在文化、教育、经济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交流。1982年,朱蔚文前往大连参加了由中美教育部合办的科技管理讲习研究班。在大连学习的半年时间里,朱蔚文的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他佩服国外老师可以一边与学生互动交流,一边很好地完成授课任务。这种让学生开口说话、启迪学生智慧而非单方面填鸭灌输的师生模式让他大开眼界。
朱蔚文带着满满的学习成果归来,一回到学校就开始了创新性的改革:改变原来“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让学生多提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学工作的效率;开设“管理会计”这门新课程,传播“管理为决策服务”的新观点;在阶梯教室开设“现代管理”等公开课,深入浅出地剖析经济学原理,激发学生兴趣。可以说,中美联合研究班是朱蔚文教育方式改革的重要推动力,而朱蔚文的改革也在湘潭大学经济系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5年,意识到“现代管理离不开互联网”的朱蔚文产生了增设计算机教学的念头。当时经济系正要招收第一批管理专业的研究生与本科生,系主任戴述雨教授提出让朱蔚文担任研究生导师,朱蔚文借机提出了请求:要为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教学添购一台电脑。在当时,全校除了计算机系,文、理、工各系及学校行政各部门都没有计算机。戴述雨教授排除万难答应了朱蔚文的请求,在经济系建立专业教学计算机房,并请刚从美国进修回校的张玉姬老师讲授计算机最新高级语言,使研究生掌握了数据库及计算机应用的相关知识。事实证明,朱蔚文的请求价值深远。经济系有了第一台用于教学的电脑,朱蔚文的讲课愈受同学们的欢迎,也为学生扩展了知识面。管理经济学发展日新月异,为了跟上时代,让学生接受新思潮的熏陶,1987年,朱蔚文又向系主任申请带全体研究生到北京学习一个月,前往北京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学习现代管理知识。朱蔚文带领的经济系第一届研究生在各方面都得到了最好的教学资源,他们之后的发展也证明了朱蔚文在教学方面长远的眼光与不俗的魄力。
朱蔚文1985级的研究生,现任湘潭大学兴湘学院院长刘巨钦对那段经历记忆犹新:“在当时那种办学条件极为艰苦的条件下,朱教授为了培养好学生可谓是想尽了一切办法。他做事非常有眼光,有担当,也有激情,对待教学总是一丝不苟,对待学生也总是倾其所有,不图回报。朱教授深厚的学术功底,开阔的学术视野,敬业奉献的精神给我们学生的一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难忘恩师,难报此情。”
1985年,朱蔚文又接受了一项特别的任务——担任《工业企业管理原理》的主编。第一次负责综合大学管理专业教材的主编工作,朱蔚文自觉责任重大,丝毫不敢懈怠。他紧紧把握以人为本的理念,对全书每章、每节、每句话都认真阅读和反复推敲,特别是对于基本原理、基本理论观念和基本概念,一定要找到根据和证据,经得起实践的考验。为了使所编的书籍更具体、生动、准确,朱蔚文在白天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晚上伏案加班加点地工作,查阅数十本的参考书,每章每节都要亲自过目,字斟句酌。“功夫不负有心人”,这部历时一年才出版的“晚产儿”,一经出版便受到业内人士的普遍认同,于1992年获得了湘潭大学首届优秀教材一等奖,截至1999年已经经过了8次印刷,印数8万册。
1989年,58岁的朱蔚文成为经济系第三任系主任,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和系里的老师签订“君子协定”:尊重领导;有意见要当面提出;公正办事,互相监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朱蔚文凭借着这种办事公道,不徇私,不舞弊的处事作风赢得了全系老师的肯定与尊重。
在湘大工作生活近四十年岁月,朱蔚文青丝换白发,辛勤培育了一批又一批优秀学生,回首往昔,他对湘大满怀感恩之情:“无论是从生活条件上还是在教学上,湘大的领导都给我很大的支持与帮助。我做的工作还不够好,只能说非常感谢湘大,感谢这片热土。”
经磨难,专教学,志诚老儒心,这应该是朱蔚文教授一生的写照。如今,老先生正在整理自己的回忆录,记录自己青春和奉献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