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大人物

当前位置: 首页 > 湘大人物 > 教师 > 正文
教师

彭锐涛:“信赖”之友,“品味”之师

作者:王鹏 谢尚芳 发布时间 : 2016-03-10 点击量:

IMG_4606.jpg

“教师个人的范例,对于青年人的心灵,是任何东西都不可能代替的最有用的阳光。”俄国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如此赞美为人师表,在采访机械工程学院的彭锐涛副教授时便给我们这种如沐阳春的感觉。这位80后的青年教师,幽默的谈吐,平易的性格,深深地吸引了我们。而仅仅几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中,多次有学生敲门进来找彭老师谈心聊天。这让我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和小小的好奇,究竟是怎样的老师能拥有这样的人格魅力,让学生们愿意为之一诉衷肠?

彭锐涛的座右铭似乎告诉了我答案:“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做一个有品位的人。”

岁月青葱,海阔凭鱼跃

1999年,彭锐涛被湘潭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录取。迎新的大巴上,新生们对大学满怀期待,一路欢声笑语不停。但车至砂子岭,大家心里犯了嘀咕,这不是去郊区的路么?一路羊肠小道,周围的农舍让大家顿感失落,一所全国重点大学怎么坐落在城郊乡下?大家七嘴八舌地抱怨起来,唯独天性乐观的彭锐涛却在众多抱怨声中记住了一位家长的话:“相较于北上广等大城市的学校,这里确实少了繁华带来的人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湘大的发展。但它是个很适合读书的地方,我看这里很安静,能让人沉得下心来踏踏实实读书。”彭锐涛大为赞同,初心本为学,这便与湘大结缘。

初入大学,这所综合类大学便给彭锐涛带来了诸多惊喜,丰富多彩的活动,让他度过了难忘的大学岁月。相比理工院校,湘大开设诸多文史类的讲座,彭锐涛总是乐于去旁听,极大丰富了他的精神世界。虽然彭锐涛是个工科生,他却不读死书,更不局限专业知识,这些讲座培养了彭锐涛不同的思维,对理科学习也大有裨益。

勤奋学习,加上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2003年彭锐涛成功考上华南理工大学并硕博连读。99级的机械班被彭锐涛骄傲地称为“传奇的一届”,学风极好,多名同学考到北大、复旦、华工、哈工大等名校,“说起来湘大真如那位家长所说的很适合读书。”

2008年博士毕业后,彭锐涛最终选择回到湘大任教。经常有同学问他为何又重新回到湘大时,彭锐涛的回答朴实而自然:“第一个文凭在哪里取得,你对这个地方的感情越深。湘大有一种清新的,朝气的,向上的力量。年轻的湘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从这里毕业再回来建设它,学生将来有出息了,就是我实现自己价值的最大体现。所以无论从感情或发展的角度来说,回来挺好。”

教书育人,灿若启明星

抱着一颗建设湘大的事业心,彭锐涛完成了从湘大学子到湘大教师的身份转变。

国内沿海985高校的科研学习,海外博士后和访问学者的研究经历,让彭锐涛自信地走向讲台,独特的授课风格备受学生欢迎。这位年轻教师,善于用简单形象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将枯燥无味的工科理论生动演绎,加之灵活幽默的表达,很能抓住学生们的心。彭锐涛擅长调动课堂氛围,喜欢以讨论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学生问的问题他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答,他看重的不是学生拘泥于书本知识的机械应用,而是思维的逻辑性。老师谆谆善诱,学生会很快将知识点转换为自己的思维点。对于上课反应热烈气氛活跃的班级,彭锐涛不光趁热打铁,在情感交流上与学生融为一片,而且会收放自如,有技巧地把握课堂节奏。一次,两个男生在课上“兴奋过头”,止不住的“讲小话”,彭锐涛见此幽默地哼了一句歌词“没那么简单,就能找到聊得来的伴”全班哄堂大笑,两个男生也不好意思地安静下来。

彭锐涛一直秉持“教书育人”的教书原则,他认为这是中国教师所特有原则,教书和育人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他在传授知识同时,看重学生个人优秀习惯的养成和情商培养,着重于为人处事的能力和品质锻炼,方法则是因材施教和言传身教。

因材施教建立在交流的基础上。彭锐涛在挑选研究生时常先问学生为何读研或研究生毕业后想做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促使学生自问自省,先让他为自己定位,思考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兴趣点,再根据其特质帮助其发展”。彭锐涛现指导9名研究生,已毕业三届硕士生,他带的第一个研究生廖妙来自兴湘学院,这也是他培养的最满意的学生之一。2009年彭锐涛在英国UCLan大学做访问学者,恰在此时院里安排他当廖妙的硕士研究生导师。针对廖妙基础薄弱、性格毛躁马虎的特点,彭锐涛不仅常教导他不要妄自菲薄,成材需自强,而且对其制定了详细的培养方案。因为人在国外,彭锐涛不能当面指导,他便要求廖妙每日汇报自己一天的学习进度和所思所想,他则不定时电话抽查。廖妙刚开始觉得很烦躁,但借用这种方式慢慢养成了与老师沟通交流的好习惯,从刚开始寥寥几字的QQ留言到之后每天发给彭锐涛一封深思熟虑的长邮件,廖妙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沉稳,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深刻。彭锐涛回国后,则更重视廖妙为人处事的能力培养,对其性格弱点进行鞭策。平常有意识地让他在人际交往中锻炼,在科研项目中提升。彭锐涛说:“学生能力的培养归结于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思考力、学习力、表达力和沟通力是我们要学会掌握的核心竞争力。”在他的悉心培养下,廖妙积极参与导师的国家自科基金等多项课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在国内顶尖学术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并以优秀成绩顺利毕业,现在开办公司自主创业。

言传身教使彭锐涛收获学生信赖。作为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助理和2012级机械1班班主任,他将学生的思想动态作为工作重点,常与学生交流,并用自己的人生经验为其分析解读。年轻而幽默的教授,作为99级老学长的学习成长故事,也更能吸引学生。“我一直认为18至22岁是人最重要的一段时光,它甚至决定了你未来在哪里,所以我很关注这个年龄段的年轻人。”第一次当班主任,彭锐涛对2012级机械班的学生学风建设格外重视,针对该届学生学习成绩较往届学生低,彭锐涛多次召开学风建设班会,主动找同学谈话,制作内涵丰富的主题PPT来为学生做职业规划。“因为学生经历有限,不少学生思想很混沌,他们对机械专业的职业规划了解也很浅薄,我愿意引导他们提升眼界,思考未来。”学生考研,就业,出国,生活烦恼,彭锐涛不厌其烦地接受倾诉,他也尽所能的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他的办公室随时为学生敞开,除了机械工程学院,其他学院上过他课的学生也经常寻求帮助。久而久之,私下里学生都亲切地称其为“涛哥”。彭锐涛在学生中了赢得尊重,学生也乐于接受教诲,他则收获了教师这一份职业的自豪感。

乐在其中,孜孜为科研

彭锐涛在教学中是个亲和随性的人,但在科研学术上的严谨和认真,却让他自称是个“高冷”的人,以苛刻和近乎完美的标准严格地对待自己的每项研究课题。在研究风力发电机叶片时,需要测试叶片的静态性能和动态疲劳性能,要求技术人员具有极其严谨的态度和足够的耐心。这类实验投资大,周期长,一次至少持续三个月,而且一般要求测试不允许失败,否则会导致整个项目以及后续研究的推迟,不仅是资源的浪费,更是时间的虚耗。实验室只有重复的试验台嗡鸣声和显示器上跳跃的线条,看似单调乏味的工作,彭锐涛却乐在其中。

彭锐涛主要研究方向之一是高效制造工艺模拟及优化。高温合金和钛合金等航空材料因其优异的综合性能被广泛应用于制造航空航天、轨道交通以及汽车行业的关键零部件。然而,作为典型的难加工材料,航空材料在切削过程中存在切削温度高、加工效率低、刀具快速磨损等问题。此外,航空材料在切削加工后表面分布严重的残余拉应力,在恶劣的交变载荷环境中,会严重降低零部件的疲劳寿命,进而影响其可靠性和可用性。目前,传统的方法要么成本昂贵、污染环境,还会引起额外的表面硬化,降低了零件的冲击韧度;要么难以稳定控制加工表面质量。近年来,彭锐涛围绕抗疲劳制造工艺与工具开发、制造工艺模拟及优化和航空材料高效加工方法开展了大量工作,通过理论计算、加工实验、数值模拟、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测试分析等方法,研究高效切、磨削加工航空材料时材料的去除机理和刀具的磨损破损机理,从而提出了一系列新方法和新工艺,改善工具和工件的接触状态,在加工过程中主动控制加工表面残余应力状态,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彭锐涛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落脚点,将兴趣作为引领自己科学研究的动力,这使得他总能在研究中寻找到快乐。在2010-2012年英国留学期间,彭锐涛参与欧洲地区发展基金项目,主要负责风机叶片的设计、制造与测试,以及风资源评估和风电项目咨询,利用专业知识为用户评估和咨询安装风机所产生的效益和成本,这种服务于社会需求、立足于生活实际的项目运行方式让彭锐涛颇感兴趣。正是不断受兴趣点的引导,彭锐涛取得了不少成绩,近年来,他发表SCI/EI收录论文二十余篇,公开实审发明专利4项,先后主持湖南省自科联合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科青年基金项目、国家自科面上项目在内的多项研究课题。

“做一个值得信赖的人,做一个有品位的人”,彭锐涛一直言行一致。为师用真心,以真诚和责任赢得了学生的信赖;求索怀赤忱,孜孜以求在科学领域开辟出自己的世界。真性情者,当如是也。

关闭